山西:上半年全省用电量增速稳中有升|新京葡萄网
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世界难题,中国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与其斗争。在全球率先实现人进沙退之后,中国正准备在环境最恶劣、造林难度最大的地区啃硬骨头。
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;风吹沙子走,抬脚不见踪。在地处西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漠县城宁夏盐池县,民谣里诉说着当地人的黄沙记忆。然而,如今驱车行进在盐池县黄记场治沙示范区,10万亩的草场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,沙柳、花棒、杨柴、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摆。走近细看,原本肆意流动的沙丘被一个个草方格牢牢固定在原地,格里点播的草籽,扦插的树种,早已把根扎进沙土,长成一片。
这个示范区的变化,只是中国正在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个缩影。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、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%,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0多亿元。
1978年,在当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中国政府决定在西北、华北、东北13个省区市构筑一道绿色长城,封锁北疆万里风沙,守卫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命脉。这就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。从此,东起黑龙江宾县,西抵新疆乌孜别里山口,在4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,一批批治沙人投身于建设绿色长城的事业中。
然而,分布着八大沙漠、四大沙地的三北地区,绿色长城的建设绝非易事。由于初期技术缺乏、治沙经验不足,中国人向沙漠前进的每一步,都凝结着无数造林人的血泪。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沙英雄石光银,已在陕西定边的荒滩上与风沙抗争18年种树,筑起了一条63公里长的绿色屏障。
而回顾当初,石光银面临树苗头天栽下,第二天就刮走大半的困境。从春种到夏,到秋一场空,成为治沙人面临的常事。宁夏灵武市的顾芸香14年前开始治沙,这位当时家乡数一数二的富裕户,把全部家产都献给了治沙事业。但由于严重缺水,树苗存活率低,目前顾芸香已负债65万元,存款不足600元,还几次因胃出血手术住院,但她仍不言放弃。
三北工程,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。如果说工程建设初期更多属于战天斗地式的精神造林,如今,工程建设有了更多的科技支撑。30多年来,中国在防沙治沙、抗旱造林、飞播造林、封山封沙育林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,还在实践中突破了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的模式,注重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,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、兴林与富民的统一。
74岁的王恒兴,原是宁夏石嘴山市的一名企业家,2007年毅然走进渺无人烟的毛乌素大沙漠,先后投入数千万元造林治沙,使当地的沙漠绿了起来。他说,仅仅依靠自己投入来治沙是远远不够的,要学会通过用沙漠造血的模式来治理沙漠。目前,王恒兴开始在沙漠中种植沙棘、红枣、枸杞等,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,实现以沙治沙的目标。
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,经过30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,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截至2012年,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,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.05%提高到12.4%。三北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,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。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,到2050年,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15%,林木蓄积量增至42.7亿立方米。
专家估算,三北工程结束后,工程区森林蓄水量相当于4个三峡水库。如今,三北工程进入啃硬骨头阶段。
三北防护林建设是按照先易后难、先急后缓慢、由近及远的原则推进的。经过30多年建设,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造林,剩下的大多条件较差,环境恶劣,降雨量较少,造林难度将越来越大。此外,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重经济、轻生态思想,导致滥垦、滥牧、滥樵采、滥用水资源的现象突出,加之防沙治沙投资不足、机制不活等问题,中国人的治沙之路任重道远。
在新的形势下,实施好三北工程,要坚持政府主导,增加政府投入。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洪家宜说,同时要加强改革创新,依靠市场引导,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,坚持科技先导,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改善生态、改善民生的实效。(记者艾福梅李志晖)。
本文来源:新京葡萄网-www.madridmax.com